“尸体暖暖的” 代表着期待活过来
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现在的学生说生命力被压抑、被消耗,但同时年轻一代似乎又呈现出一种看起来更张扬、更自我、更清醒的面貌?
-
生命力被剥夺不意味着 自我意识被剥夺 #card
-
年轻人可能自我意识很强,甚至过度,但有了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之后,还是需要间隔,要梳理自己跟这个世界具体的关系是什么。
-
年轻人感受到生命力的消耗,所以反击的时候会有一种非常绝对化的姿态,因为他觉得整个世界在压迫我,但我可以很强大、很特殊。
-
躺平、摆烂也有激烈。如果这种判断做得比较绝对,听起来就很清晰,但它在实践中不太有效,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情况是很复杂的。
-
激烈的语言和行动(作为反击的表现),是生命力被剥夺的一个重要特征。
-
-
有时会听到年轻人说,整个世界都是一场骗局、让世界毁灭吧,甚至还有 “人生的分水岭是羊水”、“子宫彩票” 等等这些宣言,我觉得这都是因为他们 抽象的自我意识很强 ,接着对世界做了一个总体性、阶段性的判断。
- 像 “子宫彩票” 这种意识本身是不成立的,出身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决定权,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社会想像成铁板一块,感觉到铁板在压制我们。压迫感当然是存在的,所以我们要回到生命力这样的概念,仔细地去思考 压迫感是怎么来的 ,客观上有什么原因、主观上我们是怎么去想象的。整个世界是一块大岩石,压着我这样的一粒沙子,这是一种物化的宣言,但不是真事情。
我在网上看到一种流行又有趣的表达,年轻人遇到一个暖心的事,会评论说 “感觉尸体暖暖的”。流行词汇从“佛系” 到“躺平”再到“尸体”,似乎个体的能动性越来越低了,但这种词汇中又透露出强烈的期待。您怎么看待年轻人的用词?这是否能反映出环境和他们心理的变化?
- 像 “子宫彩票” 这种意识本身是不成立的,出身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决定权,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社会想像成铁板一块,感觉到铁板在压制我们。压迫感当然是存在的,所以我们要回到生命力这样的概念,仔细地去思考 压迫感是怎么来的 ,客观上有什么原因、主观上我们是怎么去想象的。整个世界是一块大岩石,压着我这样的一粒沙子,这是一种物化的宣言,但不是真事情。
-
**项飙:**对我来讲这是一种呼吁、一个叫喊。 #card
-
他们呼吁别人听到他们的声音、了解他们的感受,而新的语言、新的思想能够帮助他们前行。
-
他们之所以会把自己叫做 “尸体”,会说出“尸体暖暖的” 这句话,会把这句话写到评论里面,那显然证明他们是活着的,显然还能感受,在渴望跟别人交流,期待的是尸体还能更暖一点、更活过来。
-
-
所以关键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应对这么一个呼吁和叫喊。 #card
-
作为一个研究者,听到很多这样的叫喊,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做有效的回应?当然非常有限。
-
但我活着的状态就是努力做出这样的回应,也许毫无效果,这没有关系。
-
现在我对生命力、间隔这些研究议题的定义就是,面对中国现在的这些叫喊,我要回应。
-
-
年轻人语言的表达和变化,有时候表现了情况的进一步恶化,有时候表达了他们的批判意识更加尖锐、呼喊的声音越来越高。我觉得在网上说 “尸体暖暖的” 人,在生活中不一定很消沉,可能还蛮有生命力的,只不过他的生命力有时候会突然被碾压,会感到痛苦、抑郁,不知道怎么发扬生命力。但我觉得他那股气还在,否则不会说出这种话。 #card
- 所以语言的激烈化,在我看来就是呼喊的声音越来越高,他们觉得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。
不少人注意到,当下年轻人普遍内向关注,对外的关注很少。年轻人中人格测试、算命、塔罗牌等玄学的流行与此有关吗?很多命理师、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类似心灵按摩的服务。如果说这是一种向内关注的行为,那么有什么可以促使年轻人向外关注、拓展自己的[[横向反思空间]],同时又能安抚自己的途径?
-
**项飙:**很难去判断塔罗牌和算命是向内还是向外的。当然,它针对的是自己的感受,但是为什么有人要去算命? #card
-
**他们是要产生一个叙述,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个叙述。**他听别人来讲,等于是借用一个塔罗师、命理师,整理自己的一些经验。
-
这个时候,他在一定意义上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思考和观察的对象,所以它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在里面。
-
虽然他是要看自己,但也不是完全内在的,他要把自己跟社会联系起来,比如去整理自我跟他人、跟父母的关系,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向外的倾向。
-
-
为什么我们觉得(玄学)这种东西好像不太够?#card
-
原因在于他有向外的欲望和倾向,但他缺乏向外的资料。
-
这种资料不是读书的资料,而是缺乏向外的经验和方法,向外也看不到具体的东西。
-
他要有经验、有方法去做积极的判断,去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、自己是怎样的、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、你住的地方和所在的学校究竟是怎么回事……
-
要去看见附近的这些具体的事实,跟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,而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。
-
-
但现在我们整体的教育方式正要压缩这部分,学生不生活在世界上,只生活在存粹的教学楼、实验室里,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。所以他对周边还有兴趣,愿意来算算命,愿意去产生一个叙述,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。在实际生活里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,家长都和老师都千方百计要 屏蔽外界 ,所以无法向外关注不能够怪同学。
您在理论中使用 “附近” 和“生命力”这种直接取自生活的词汇,是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,还是认为它们本身就有理论价值? #card -
**项飙:**两者都是。这样的词汇往往能够把更多的经验整理和调动出来,讲出更多东西、讲得更加真实,而且它们容易交流、容易得到反馈。并不是说要读的人多,对于研究社会意识和社会问题的人,
可交流性
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。 -
如果我做的东西能够回到公众当中去,然后再从公众那里回来,这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理论的过程。所以不是在理论之外还存在一个交流问题,交流的效果就是在理论之内的。一个理论的交流效果好,就说明这个它有很大的生命力、它抓住了一些东西,那它的取向就是比较精确的,它还会不断生长。如果一个理论没法交流,那它就在那里了。
“尸体暖暖的” 代表着期待活过来